hash学习笔记
前言:
hash这种东西人人都会用的东西还有必要说?
起因是...本问了hash中的一个细节...然后...我知道怎么做... 结果描述的不够清楚?如果知道那个做法的名字也许就不用费劲描述了呢。。。所以来复习一下吧2333
说起来其实哈希只有两个东西比较重要吧。。。
一个是哈希函数的构造:
构造散列函数
散列函数能使对一个数据序列的访问过程更加迅速有效,通过散列函数,数据元素将被更快定位。
1. [直接定址法](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&action=edit&redlink=1):取关键字或关键字的某个线性函数值为散列地址。即{\displaystyle hash(k)=k}![hash(k)=k](https://wikimedia.org/api/rest_v1/media/math/render/svg/92632e59ab25c8f6d526ea9fb9cf4e014912afe3)
或{ ,其中 为常数(这种散列函数叫做自身函数) 2. 数字分析法:假设关键字是以_r_为基的数,并且哈希表中可能出现的关键字都是事先知道的,则可取关键字的若干数位组成哈希地址。 3. 平方取中法:取关键字平方后的中间几位为哈希地址。通常在选定哈希函数时不一定能知道关键字的全部情况,取其中的哪几位也不一定合适,而一个数平方后的中间几位数和数的每一位都相关,由此使随机分布的关键字得到的哈希地址也是随机的。取的位数由表长决定。 4. 折叠法:将关键字分割成位数相同的几部分(最后一部分的位数可以不同),然后取这几部分的叠加和(舍去进位)作为哈希地址。 5. 随机数法 6. 除留余数法:取关键字被某个不大于散列表表长m的数p除后所得的余数为散列地址。即{\displaystyle hash(k)=k,{\bmod {,}}p} , {\displaystyle p\leq m} 。不仅可以对关键字直接取模,也可在折叠法、平方取中法等运算之后取模。对p的选择很重要,一般取素数或m,若p选择不好,容易产生冲突。
还有一个就是冲突的处理。。。?
为了知道冲突产生的相同散列函数地址所对应的关键字,必须选用另外的散列函数,或者对冲突结果进行处理。而不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小的,所以通常对冲突进行处理。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:* [开放定址法](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&action=edit&redlink=1)(open addressing):{\displaystyle hash_{i}=(hash(key)+d_{i})\,{\bmod {\,}}m}![hash_{i}=(hash(key)+d_{i})\,{\bmod \,}m](https://wikimedia.org/api/rest_v1/media/math/render/svg/e9f569136022671abb3e623da1828b31313fd254)
, {\displaystyle i=1,2...k,(k\leq m-1)} ,其中{\displaystyle hash(key)} 为散列函数,{\displaystyle m} 为散列表长,{\displaystyle d_{i}} 为增量序列,{\displaystyle i} 为已发生冲突的次数。增量序列可有下列取法:
{\displaystyle d_{i}=1,2,3...(m-1)}![d_{i}=1,2,3...(m-1)](https://wikimedia.org/api/rest_v1/media/math/render/svg/7164de5dc3e5febaa66956083e959797e265f91c)
称为 线性探测(Linear Probing);即{\displaystyle d_{i}=i} ,或者为其他线性函数。相当于逐个探测存放地址的表,直到查找到一个空单元,把散列地址存放在该空单元。
{\displaystyle d_{i}=\pm 1^{2},\pm 2^{2},\pm 3^{2}...\pm k^{2}}![d_{i}=\pm 1^{2},\pm 2^{2},\pm 3^{2}...\pm k^{2}](https://wikimedia.org/api/rest_v1/media/math/render/svg/e7497c2c6b8cbd6bade1f943ef7aa5a67f9fdf01)
{\displaystyle (k\leq m/2)} 称为 平方探测(Quadratic Probing)。相对线性探测,相当于发生冲突时探测间隔{\displaystyle d_{i}=i^{2}} 个单元的位置是否为空,如果为空,将地址存放进去。
{\displaystyle d_{i}=}![d_{i}=](https://wikimedia.org/api/rest_v1/media/math/render/svg/6dd62dbd7677fd8bef541db800f8ae6d68659062)
伪随机数序列,称为 伪随机探测。
看起来蛮厉害。。其实我们熟悉的线性探测(当前位置冲突了顺序找下一个)和平方探测都是开放地址的一种。。。
但是这东西。。。不管怎么设计。。都存在爆炸的可能。。。术语叫【聚集】
[聚集](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)(Cluster,也翻译做“堆积”)的意思是,在函数地址的表中,散列函数的结果不均匀地占据表的单元,形成区块,造成线性探测产生一次聚集(primary clustering)和平方探测的二次聚集(secondary clustering),散列到区块中的任何关键字需要查找多次试选单元才能插入表中,解决冲突,造成时间浪费。**对于开放定址法,聚集会造成性能的灾难性损失,是必须避免的。**
于是有一下解决聚集的方法:
* [单独链表法](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&action=edit&redlink=1):将散列到同一个存储位置的所有元素保存在一个链表中。实现时,一种策略是散列表同一位置的所有冲突结果都是用[栈](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)存放的,新元素被插入到表的前端还是后端完全取决于怎样方便。 * [双散列](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&action=edit&redlink=1)。 * [再散列](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&action=edit&redlink=1):{\displaystyle hash_{i}=hash_{i}(key)}![hash_{i}=hash_{i}(key)](https://wikimedia.org/api/rest_v1/media/math/render/svg/f134a19206b07cf80819456a4e6cdbc8d0b21094)
, {\displaystyle i=1,2...k} 。{\displaystyle hash_{i}} 是一些散列函数。即在上次散列计算发生冲突时,利用该次冲突的散列函数地址产生新的散列函数地址,直到冲突不再发生。这种方法不易产生“聚集”(Cluster),但增加了计算时间。
* 建立一个公共溢出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