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背景 其实没什么背景,继续啃caffe代码而已2333 reduce layer其实就是做reduce操作,把一个任意shape的blob通过某种运算变成一个scalar. caffe目前支持求和(SUM),绝对值的和(ASUM),平方和(SUMSQ),以及对得到的scalar的总数求平均的求和(MEAN). 说句题外话,TensorRT支持的操作是求和,求积,max,min和ave. 还是有一些gap的 proto 先看proto 12message ReductionParameter {3 enum ReductionOp {4 SUM = 1;5 ASUM = 2;6 SUMSQ = 3;7 MEAN = 4;8 }910 …
Read More -
先写个简略版的笔记..看之后的情况要不要读得更精细一点.. 背景 two stage的检测比one stage的检测效果好,原因是啥? 作者认为是正负样本不平衡导致的. two stage的方法在proposal 的时候干掉了大部分负样本,所以效果好. 因为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loss,称为Focal Loss 是对交叉熵loss的改进,作用是提高没有正确分类的样本的权重,降低正确分类的样本的权重. 然后设计了个retinaNet 来验证效果. 主要是用了Focal Loss 作为损失函数,以及backbone比起之前的one stage的检测用上了FPN. Focal Loss 一图胜千言 Focal loss是在交叉熵loss的 …
Read More -
背景 虽然不太care 训练的过程,但是由于容易看懂的layer都看得差不多了 所以打算看一下这些loss function. Euclidean Loss (L2 loss) 一般用于“real-valued regression tasks” 。 比如之前的项目上用的人脸年龄模型,就是用了这个Loss 这个loss没什么额外的参数,实现也很简单。 1 2template <typename Dtype> 3void EuclideanLossLayer<Dtype>::Reshape( 4 const vector<Blob<Dtype>*>& bottom, const …
Read More -
背景 ocr组那边有个shuffle net 的网络,里面有个pytorch op叫chunk,转成的onnx对应的op是 split 作用是: Split a tensor into a list of tensors, along the specified 'axis'. Lengths of the parts can be specified using argument 'split'. Otherwise, the tensor is split to equal sized parts. 然后发现这个op模型转换里不支持转到caffe的layer,于是想办法支持了一下. 发现是要转到caffe的slice …
Read More -
背景 最近在魔改 tensorRT 的caffe parser 之前caffe模型转到trt模型时,有一个修改是需要将reshape layer的param末尾补1,比较繁琐,于是看了下caffe的reshape layer的实现. proto 12message ReshapeParameter {3 // Specify the output dimensions. If some of the dimensions are set to 0, 4 // the corresponding dimension from the bottom layer is used (unchanged). 5 // Exactly one …
Read More -
caffe中卷积运算的实现 暴力实现的卷积大概是这样子的 1 2for w in 1..W 3 for h in 1..H 4 for x in 1..K 5 for y in 1..K 6 for m in 1..M 7 for d in 1..D 8 output(w, h, m) += input(w+x, h+y, d) * filter(m, x, y, d) 9 end 10 end 11 end 12 end 13 end 14end 15 这种方式的效率显然很低,不意外地,caffe中并不是这样实现的. 注释里面说: Caffe convolves by reduction to matrix …
Read More -
背景是要把某个caffe model,转换成tensorrt的INT8 模型。 然后遇到如下报错: 1 2E0403 08:54:35.951987 5704 engine.h:62] engine.cpp (572) - Cuda Error in commonEmitTensor: 1 (invalid argument) 3E0403 08:54:35.952157 5704 engine.h:62] Failure while trying to emit debug blob. 4engine.cpp (572) - Cuda Error in commonEmitTensor: 1 (invalid argument) …
Read More -
在看过caffe代码的三个核心部分,blob,layer,net之后,陷入了不知道以什么顺序继续看的困境。 blob,layer,net只是三个最基本的概念,关键还是在于各个layer. 但是layer这么多,要怎么看呢? 想了一下决定把相同作用的layer放在一起分析。 今天打算先分析一下激活函数。 sigmoid 表达式为 f(t) = 1/(1+e^-t) caffe GPU实现,非常直接 1 2template <typename Dtype> 3__global__ void SigmoidForward(const int n, const Dtype* in, Dtype* out) { 4 …
Read More -
背景 2019年对了好几次faster rcnn,第一次是赛事之窗项目和北京的同事,对齐sdk和训练的实现。 第二次是被tensorRT4和tensorRT5之间默认参数不一致的问题坑了一下。 第三次是被caffe proto中roi align 的默认参数坑了。 虽然debug了这么多次,踩了一堆坑,但是一段时间不用,细节就会慢慢不记得了。因此来记录一下。 faster rcnn,是一种"two stage"的目标检测算法。 所谓"two stage",是说在实际进行目标检测之前,先会通过某种"region proposals" algorithm,来获得一定数量 …
Read More -
背景 基于Conv的方法在某年的ImageNet比赛上又重新被人想起之后,大家发现网络堆叠得越深,似乎在cv的各个任务上表现的越好。 然而事情当然没有无脑退跌深度那么简单,人们发现,当网络深到一定程度时,结果还不如浅一些的网络结构。 可能第一反应是,网路那么深,多了那么多参数,有那么多数据吗? overfit了吧 然而情况没有那么简单。如果只是单纯得overfit,那么应该只有test error很高才对。然而现在的情况是training error也很高。 那这是怎么回事呢? Resnet的团队认为,是因为深层的网络在训练的时候很难收敛。 这个想法是有依据的,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构造一个较深的网络结构,使得后面的layer学成一 …
Read More